半月刊

ISSN 1000-1026

CN 32-1180/TP

+高级检索 English
    热点论文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电力行业是中国煤炭消耗和碳排放最大的单一行业。实时、准确、全面的计量电力碳排放是挖掘电力碳减排潜力、引导电力用户互动减碳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支撑碳市场的数据基础。为此,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提出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三可”原则为基本设计理念,基于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提出了电力系统全环节碳计量方法,实现电力系统源、网、荷三侧电碳信息的“分钟级”实时碳计量和“用户级”精细碳计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力系统全环节碳计量系统,介绍了电力碳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实现形式。基于中国江苏常州市的实际系统运行数据和负荷数据开展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电力能源系统碳计量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 随着新能源并网规模不断扩大,能源形式更加灵活多变,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系统复杂度和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基于物理模型的优化方法难以建立精确的模型进行实时快速求解,而深度强化学习(DRL)可以从历史经验中自适应地学习调度策略并实时决策,避免了复杂的建模过程,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应对更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度。文中首先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问题;然后,介绍了DRL原理及其分类算法;接着,分析了各类DRL算法在求解新型电力系统调度决策问题时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对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 为了促进海上风电并网消纳并提高沿海含电转气(P2G)工业园区运行能效,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综合需求响应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含P2G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首先,构建含P2G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其次,针对系统风电消纳问题,提出多能负荷削减转移与能源耦合转换相结合的综合需求响应模型。然后,针对系统能效较低的问题,挖掘系统能量耦合及梯级利用关系,建立含P2G的各能量耦合设备的梯级利用模型,结合氢能实际使用需求,实现氢能高品位使用。最后,计及风电出力预测误差,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采用综合能源利用率及碳排放量为量化指标,构建综合能源系统随机优化调度模型。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可解释人工智能(XAI)作为新型人工智能(AI)技术,具有呈现AI过程逻辑、揭示AI黑箱知识、提高AI结果可信程度的能力。XAI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耦合将加速AI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落地应用,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提供助力。文中梳理了电力系统XAI的历史脉络、发展需求及热点技术,总结了XAI在源荷预测、运行控制、故障诊断、电力市场等方面的电力应用,并围绕解释含义、迭代框架、数模融合等方面展望了电力系统XAI的应用前景,可为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与人机交互迭代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思路。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将建立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的改变,电力系统供需双侧的不确定性将显著增强,供需失配等系统风险将愈发突出。准确评估系统风险水平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典型风险特征,论述了一套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风险评估理论体系。首先,梳理了描述系统风险的三级风险指标体系,涵盖了供需失配的上行和下行风险以及碳排放相关的风险;然后,总结了体现新型电力系统风险特征的风险评估方法,在状态产生环节刻画多源风险因素,在状态分析环节计算多级风险指标;最后,探讨了与风险评估有机融合的系统薄弱环节辨识方法,为风险预控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 电网中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导致电力系统在局部时段灵活性严重不足。针对现有处理电力系统灵活性和供需不确定性过于保守或冒险的问题,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分布鲁棒优化调度模型。首先,考虑风光出力的时空相关性,基于Copula理论构建出力集合。结合场景法与区间法对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进行量化,引入灵活调节因子表征各类资源参与灵活性调节的能力,建立灵活性供需平衡约束。其次,考虑电动汽车等需求侧资源的灵活性供给能力,以灵活性资源运行成本与电网灵活性缺额惩罚成本最优作为目标函数,建立数据驱动的两阶段分布鲁棒模型。为降低保守性,采用综合范数对其概率分布进行约束,减小了灵活性需求出现极端情况的概率。针对两阶段鲁棒模型求解问题,利用零和博弈思想将模型解耦为主问题和子问题,采用列与约束生成算法进行迭代求解。最后,仿真算例表明,所提模型相比于传统不确定性模型对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裕度与经济性具有积极作用。
    • 作为一种与电能互补的二次能源载体,氢能有望在未来低碳能源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探究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氢经济,文中聚焦耦合电力与其他能源领域的关键环节——电制氢技术,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应用前景展望。首先,从技术发展水平、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两个角度综述国内外电制氢技术研究现状;然后,建立电制氢经济模型,基于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特征开展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的电制氢技术经济分析;最后,从各地氢能发展政策、终端氢需求潜力及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3个方面对电制氢技术进行应用前景展望。
    • 新型电力系统下,能源消费模式逐渐多样化,用户用电行为特征更加多元与复杂,增加了电力系统负荷精准预测的难度。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的多元用户侧的柔性负荷资源,总结并分析了现有的多元用户的用电特征建模技术和用电负荷预测技术。首先,从多源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用电特征提取、用户群体分类、关联因素分析4个环节对多元用户的用电特征建模技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了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分析了考虑需求响应的用电负荷预测发展趋势,并从多元用户侧的荷性可调资源和源性负荷资源两个方面对用电负荷预测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多种类型用电负荷预测的研究思路。最后,讨论了新型电力系统下多元用户用电特征建模与用电负荷预测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和人工智能方法的特点,给出了参考性的建议与展望。
    •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化,以分布式光伏与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型源荷发展迅速,占比达到新高度。新型源荷功率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灵活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柔性配电网建设的多样性、差异化特点,剖析了配电网各层级对交直流互联的需求,介绍了其在低压台区内实现源荷高效接入、低压台区间互联实现功率转移与故障支援、中压馈线实现供电能力与灵活性提升、区域层面实现新型源荷“大时空”匹配与区域间的互联互济4个层次的核心作用和研究进展。围绕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结构、优化规划、运行控制和故障恢复,对未来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中国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意义重大。首先,文中深入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电源结构、电网形态、业务模式、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变化引入的网络安全风险。其次,结合现有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从可信接入、智能感知、精准防护、联动响应等方面提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需求。最后,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关键技术涉及的接入安全、内生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安全评估与仿真验证等重点研究应用方向进行探讨和展望。
    • 优先出版
    • |
    • 当期目录
    • |
    • 专辑论文
    • |
    • 学术争鸣
    • |
    • 过刊浏览
      全选
      • 胡俊杰, 陆家悦, 马文帅, 李庚银, 王文, 杨烨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11  DOI: 10.7500/AEPS20231215003

        摘要:规模化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将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的灵活性资源,目前分散的电动汽车已通过聚合方式参与电网调峰等辅助服务。针对调峰控制策略精度低、策略求解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电网调峰的大规模电动汽车多层级实时控制方法。首先,根据充电桩历史数据提取特征量进行聚类分析;其次,建立不同充电需求下电动汽车功率鲁棒上下边界模型;然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建立双层多时间尺度滚动优化控制模型,将总功率按集群-电动汽车层级进行分解和快速修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控制算法的总控制精度能达到97%以上,全时段均满足市场考核需求,单时段计算时间小于5 s,符合实时性要求。

      • 陈鸿鑫, 惠恒宇, 包铭磊, 丁一, 徐立中, 郭超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11  DOI: 10.7500/AEPS20230417003

        摘要: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持续接入,从系统层面配置备用的传统调度方法可能因线路阻塞而导致不同地区备用无法共享,需从区域层面进行优化。然而,现有的分区备用优化模型多采用确定性的方法,难以有效反映新能源波动、机组故障和线路断线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不同地区的备用需求。为此,综合考虑新能源波动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建立了考虑分区可靠性约束的分区备用优化模型,以实现备用的精细化管理。首先,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构建海量不确定场景,评估各场景下线路阻塞风险。然后,以阻塞风险加权的发电机输出功率转移分布因子作为分区依据,通过低秩双随机矩阵分解对节点进行聚类,实现电网的动态分区。在此基础上,构建考虑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分区可靠性约束,提出内嵌分区可靠性约束的分区备用优化模型。采用IEEE 118节点测试系统与中国某省级电网算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不仅能有效降低备用的传输阻塞风险,保证备用配置的有效性与充裕性,还能提高分区供电可靠性。

      • 吉兴全, 臧祥宇, 张玉敏, 文福拴, 杨明, 王成福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11  DOI: 10.7500/AEPS20240302003

        摘要:为解决极端冰雪天气下配电网大规模停电事故后故障恢复,以及现有孤岛划分方法未能有效考虑相邻孤岛间融合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极端冰雪天气下计及孤岛划分与融合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方法。首先,在配电网导线覆冰增长率模型中考虑导线载流温度变化因素,提出计及电流热效应的元件故障率模型。其次,在基于单商品流思想的传统虚拟潮流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孤岛区域间的虚拟潮流与节点状态变量、支路状态变量的量化关系,结合配电网实际运行状态,确定虚拟潮流与节点状态变量和支路状态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构建计及孤岛划分与融合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模型。最后,以PG&E69测试系统和某实际185节点配电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吴超, 赵统, 王尽颢, 王勇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11  DOI: 10.7500/AEPS20240129008

        摘要:弱电网下跟网变流器由于锁相环引起的负阻特性容易造成振荡现象,针对锁相环的提升策略已有较多研究,其中,基于电压矩阵的同步控制策略因其不存在锁相环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其稳定性缺乏严格的理论证明。文中分析表明基于电压矩阵的无锁相环控制策略本质上是基于并网点电压反正切计算的开环定向方式,虽然去除锁相环但不能提高稳定性。因为该策略并没有降低电压扰动给电流控制带来的负阻特性,所以如何降低并网点电压扰动对于电流控制的影响是提升弱电网下跟网变流器稳定性的关键。因此,提出自适应带通滤波器来降低同步环节的带宽,从而提升跟网变流器在弱电网下的稳定性。最后,通过阻抗模型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 张峻凯, 胡旭光, 刘要博, 许晴, 马大中, 孙秋野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11  DOI: 10.7500/AEPS20240328002

        摘要:居民短期负荷预测能够为虚拟电厂提供实时、灵活的电力需求信息,有助于虚拟电厂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优化电力市场交易。由于居民负荷相关性的日益凸显,传统预测方法仅基于单个居民历史负荷进行时序预测,无法满足规模化虚拟电厂对居民负荷关联性的综合需求。基于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关联图注意力网络的虚拟电厂居民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提出了混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来刻画居民负荷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权重剪枝阈值机制得到居民负荷混合相关性矩阵;然后,基于该矩阵构建动态关联图结构,进而提出时间图注意力网络机制以深入学习居民负荷的时空关联特性,并实现居民短期负荷预测目标;最后,以某地区实际居民负荷数据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李勇,李银红,柳焕章,刘阳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09  DOI: 10.7500/AEPS20240228008

        摘要:交流线路零序电流保护最末一段均采用300 A定值,存在无序跳闸风险。因此,文中提出了基于零序电抗线和非故障相极化的高阻接地距离继电器原理。继电器采用先选相、后测量的技术路线,选相元件将零序电抗线与非故障相极化方法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判据,以分工完成选相。由于保护安装处零序电流与故障点零序电流存在相位差异,单相接地故障的故障相和相间接地故障的超前相的零序电抗线在故障点位于整定点附近时存在混叠区。区内近端、低阻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工作电压大幅变化,不利于区分混叠区的两类故障,故将选相元件分为低阻模块和高阻模块。低阻模块采用下偏的零序电抗线,用于识别近端、低阻故障;经低阻模块辅助后,高阻模块只需针对性处置故障点位于整定点附近的故障,可有效区分两类故障。选相完成后,通过非故障相极化的方法获得故障前工作电压,从而确定继电器的动作特性。高阻距离继电器的耐过渡电阻能力远超规程要求,提高了接地后备保护对高阻接地故障的选择性。

      • 欧阳诗琪,蒋凯,薛禹胜,黄杰,刘念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09  DOI: 10.7500/AEPS20231017003

        摘要: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参与电能量和煤炭市场交易,还需根据实际碳排放水平参与碳市场交易。然而,由于电-碳-煤多市场间存在交易规则不同、交易时序异步、交易随机要素多元等特点,发电企业面向单一市场的传统交易策略难以适用,亟需一种考虑多元随机性的多市场协同交易策略。文中考虑多市场价格风险和碳市场核查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发电企业电-碳-煤中长期滚动交易决策模型。该模型首先基于年前预测价格决策年度合约电量和年度购煤量;然后,根据每月最新价格预测,滚动优化年度剩余月份的月度合约电量、月度购煤量以及碳配额交易量;最后,以燃煤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算例分析,分为碳买方和碳卖方两个基础场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为发电企业在电-碳-煤多市场中的交易提供策略指导,在发电企业作为碳买方和碳卖方的场景下,分别提高了约7.6%和6.4%的企业总利润。

      • 李雨婷,刘俊,刘嘉诚,王光耀,默天啸,林凯威

        优先出版日期:2024-10-09  DOI: 10.7500/AEPS20240415007

        摘要:准确有效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面临着时序特征空间表征困难、样本类别严重不平衡等问题,影响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去噪扩散概率模型(DDPM)不平衡样本增强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评估方法。首先,构建改进HSV颜色模型对高维数据进行二维图像化处理,从而直观表征高维数据,便于后续训练;然后,基于DDPM算法对不平衡失稳样本空间进行表征学习,规模化生成概率同分布的增强样本,进而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最后,提出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卷积神经网络以构建暂态稳定评估模型,提升模型的可信度与可解释性。IEEE 39节点系统测试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相较于其他方法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判别精度,且对失稳样本的识别率显著提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全选

      2024年第48卷第19期

        >综述·观点
      • 丁俐夫,陈颖,肖谭南,黄少伟,沈沉

        2024,48(19):1-13, DOI: 10.7500/AEPS20231217001

        摘要: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需要智能化应用体系支撑。首先,文中探讨了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应用构建的关键难题,提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新型电力系统生成式智能应用模式及其逻辑框架,并探讨了此模式下实现智能应用全生命周期自动化构建的技术方案;其次,针对系统仿真需求,介绍了典型生成式智能应用案例,并说明了相关技术方案特点;最后,展望了生成式智能应用发展的趋势和研究方向,供后续研究者借鉴。

      • 林超凡,别朝红

        2024,48(19):14-27, DOI: 10.7500/AEPS20240131002

        摘要:中国正处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转型期。新型电力系统在源网荷侧呈现的强不确定性发展趋势以及其高维度、强相关、多样化特点给传统的不确定性建模及分析方法带来挑战。文中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不确定性静态建模及量化分析方法展开评述。首先,梳理不确定性静态建模和量化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然后,以近几年文献调研为基础,重点从先验不确定性和后验不确定性的视角对不确定性静态建模方法进行整理和评述,以及从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两个层面对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场景加以归纳和总结;最后,结合调研结果展望了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不确定性静态建模和量化分析方法,指出应着力提高建模和分析方法的广度、计算效率、计算准确度并推动实际应用。

      • >学术研究
      • 何光宇,肖居承,范帅,石智豪,严正,李祖毅

        2024,48(19):28-39, DOI: 10.7500/AEPS20231125001

        摘要:当前的电力现货市场基础理论是在新能源占比极低情况下提出的,其所依据的“分时交易”假设无法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占比日渐趋高、调节需求日益增加的新情况。为此,文中舍弃“分时交易”的基本假设,将功率曲线作为有机整体进行交易,探讨商品形态及形成机理。首先,分析对比“分时交易”与系列论文提出的“整体交易”中商品的形态,揭示“分时交易”中电力商品在各时段同质的假设在实际中不能成立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市场组织者角度出发,探讨电力互替品的性质与形成过程,指出电力除具备生产使用价值外,还具有平衡价值,并定义互替电量、调节电量分别对这两种价值进行表征与量化。进而,从市场主体角度出发,以电力互替品的形成成本最小为目标,提出市场主体自主优化形成电力互替品的方法。进一步指出,各主体还可互补聚合形成电力互替品,适应海量分散的新型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最后,算例从量、质、价三个方面展示电力互替品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影响电力互替品形成成本的关键因素。电力互替品的形成过程,正是市场主体从计划式的“被动提供灵活性”变为市场化的“主动提供灵活性”的过程,也正是系统调节能力的挖掘提升过程。

      • 史守圆,余涛,黄杰,薛禹胜

        2024,48(19):40-50, DOI: 10.7500/AEPS20230925003

        摘要:为有效利用碳配额按年核算清缴带来的灵活性并形成满足现金流约束的电碳现货市场决策,在全年视角下研究了发电商电碳现货市场每日决策问题。首先,考虑各种经营活动的结算周期,建立带有现金流约束的电碳市场全年视角随机决策模型;然后,采用混合时间步长建模,在能够描述现金结算周期的前提下减少决策变量,并将多阶段随机优化模型简化为两阶段随机优化模型以便于求解;最后,通过增加碳市场单向交易规则解决传统两阶段模型在第2阶段频繁投机交易的问题,增加碳市场择时交易规则以解决两阶段模型对未来购碳成本预期偏低的问题。算例分析表明,所提决策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发电商购碳成本并提高全年整体收益,同时保障了现金流安全。

      • 夏元兴,徐青山,丁逸行,徐扬,黎淑娟,方济城

        2024,48(19):51-59, DOI: 10.7500/AEPS20231015001

        摘要: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用户侧的渗透率不断提高,端对端可交易能源市场逐渐成为了一种消纳末端电能的有效方式。但是,分布式能源出力波动频繁、位置分散、结构异质,难以统一调度和管理。针对该问题,首先,基于共享出行中的司机-乘客匹配度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用电时空间匹配度的衡量指标,用以判断该配电网是否适合实施端对端可交易能源市场。其次,基于该衡量指标建立一种兼顾发用电匹配度和社会效益的市场出清模型,并在端对端可交易能源市场的分布式出清过程中调整电价,以引导更多能源产消者参与市场。最后,使用IEEE 69节点算例验证了所提分布式出清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不同交易参数下的市场均衡和发用电匹配度验证了模型在提高新能源本地消纳率上的效果。由仿真结果可知,所提出清算法可有效提高新能源本地消纳率。

      • 范培潇,杨军,温裕鑫,柯松,刘学成,丁乐言

        2024,48(19):60-68, DOI: 10.7500/AEPS20240203001

        摘要:含有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的大规模建设与车网互动(V2G)技术的应用导致配电网运行电压不稳定与电动汽车(EV)用户需求损失的同时,也给电力系统的调控带来了新的手段。为此,文中提出基于改进进化-深度强化学习(EDRL)的含V2G的配电网与微电网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双层协调控制策略。首先,考虑V2G过程对EV用户需求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出行链的含V2G的配电网-微电网双层协调控制模型;其次,构建了改进EDRL算法,进一步增强了智能体的收敛能力;然后,以配电网运行信息为状态集,以各单元功率调节信号为动作集,以电压偏差、网损、用户需求损失等综合成本为奖励函数指标,完成双层协调控制的结构设计。算例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在保证EV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配电网电压偏差与网损。

      • 朱介北,郭力源,王伟,陈彬彬,俞露杰,徐思旸,贾宏杰

        2024,48(19):69-79, DOI: 10.7500/AEPS20231108002

        摘要:随着传统同步发电机逐步被新能源发电替代,电力系统惯量不断降低,惯量时空评估对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愈加重要。首先,提出了基于二阶罚函数自适应变阶拟合的全局电网惯量时空感知方法;其次,基于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准确估测系统各空间节点的频率变化率及功率变化,采用二阶罚函数对PMU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对每段拟合数据的处理过程加以自适应变阶拟合;最后,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可实现对电力系统广义节点惯量的时空感知。通过仿真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大、小扰动工况下对惯量时空评估的准确性及适用性。

      • 李玉京,胡鹏飞,曹宇,于彦雪

        2024,48(19):80-88, DOI: 10.7500/AEPS20240102004

        摘要: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引起电力系统惯量水平降低,变流器的虚拟惯性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系统频率稳定性。在此背景下,评估变流器的惯量参数对于了解电力系统频率调节潜力有重大意义。然而,考虑到频率响应特性的差异,现有的应用于同步发电机的惯量估计方法不适用于基于数字控制的虚拟惯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非侵入式构网型变流器惯量参数在线估计方法。首先,分析了构网型变流器的频率响应原理和延时特性并进行了测试;随后,在深度强化学习框架下设计串联-并联辨识结构,采用近端策略优化方法建立考虑频率响应延时的演员网络和评论家网络,进而估计构网型变流器的惯量参数。最后,采用数值仿真和硬件在环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 刘雨昕,彭克,赵子达,姜妍,蔡元鑫

        2024,48(19):89-100, DOI: 10.7500/AEPS20231229004

        摘要:虚拟同步发电机通过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外特性来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惯量水平及惯性支撑能力,但虚拟同步发电机也会存在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功率低频振荡问题。文中针对多虚拟同步发电机并联系统的低频振荡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多虚拟同步发电机并联系统的单机等值模型,推导了等值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建立了有功分量和无功分量刻画的低频振荡频率解析表达式,进一步对影响无功功率振荡频率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实现模型的降阶,揭示了系统参数及控制参数对振荡频率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仿真及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 方正,黄云辉,严文博,王栋,唐金锐,周克亮

        2024,48(19):101-108, DOI: 10.7500/AEPS20240113001

        摘要:构网型变流器具有“主动构网”能力,可以为电网提供阻尼和频率支撑,但在低阻抗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为了研究低阻抗下构网型变流器功率同步控制稳定性机理,首先,建立了体现功率同步动态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交流电网小信号模型。然后,以功率同步控制为主体,在牛顿动力学体系框架内,建立了构网型变流器接入低阻抗电网的动力学模型,将功率的偏移量分解为同步分量和阻尼分量,用以表征功率同步控制的稳定性。接着,结合模态分析和动力学特性分析,通过研究特征根轨迹和参与因子曲线,以及阻尼分量和同步分量的变化,分析了电网强度和控制参数等对功率同步控制的影响规律,揭示其内在机理。最后,通过构网型变流器接入电网的仿真模型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 刘星琪,邹志翔,姚屹洋,汤建,王政,陈武

        2024,48(19):109-119, DOI: 10.7500/AEPS20230628007

        摘要:在弱电网中,并网变换器的锁相环会与电流环产生动态交互进而引发小信号(或谐波)失稳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小信号建模方法建立了并网变换器等效阻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将变换器阻抗模型与系统稳定性判断方法相结合,利用极点变化轨迹以及Bode图分析了弱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的失稳机理。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在考虑多环耦合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控制策略,3种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分别被用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稳定裕度。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实现锁相环与电流环的之间的解耦,有效抑制多环耦合。同时,给出了控制策略具体的实现方案、参数设计方法,并分析了控制策略对多环耦合部分的影响。另外,为了研究不同工况下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分析了不同电网强度、锁相环带宽和电流环带宽下采用所提控制策略的系统稳定裕度,并将其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仿真和硬件在环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理论的正确性。

      • 姜涛,叶楠,李国庆

        2024,48(19):120-128, DOI: 10.7500/AEPS20240211002

        摘要:准确定位强迫振荡源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强迫振荡模式的可观性和振荡时变特征,传统方法难以从多通道量测信息中有效提取振荡分量,从而降低了基于耗散能量流的强迫振荡源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耗散能量流的电力系统强迫振荡源时-频域定位方法。首先,根据节点各量测通道间信息相关性,利用同步压缩短时傅里叶变换处理节点多通道量测信息,构建节点统一时-频系数矩阵;然后,根据强迫振荡分量的能量特性,利用时-频域能量筛选并同步提取时-频系数矩阵中的时-频域强迫振荡分量;进一步,根据测量信息的时-频域特性,在传统时域强迫振荡耗散能量流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基于同步压缩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域耗散能量流计算模型,并根据系统强迫振荡期间的时-频域耗散能量流能量特性定位强迫振荡源;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WECC 179节点测试系统、WECC 240节点测试系统的仿真振荡场景以及美国New England的实际振荡事件,所得结果表明所提时-频域定位方法可快速、精准定位强迫振荡源。

      • >研制与开发
      • 董树锋,郑欣怡,吴振冲,葛明阳,练润哲,徐成司

        2024,48(19):129-138, DOI: 10.7500/AEPS20240104005

        摘要:传统能量管理系统硬件组成复杂、设备接入成本高、扩展性及通用性弱,难以适配中小规模新兴场景的多能自主管控需求。为此,文中提出一种嵌入式能量管理系统。首先,基于混成控制理论提出控制组态技术,实现策略的通用开发;其次,基于自动微分开发边缘优化求解器,并结合嵌入式数据库、异步非阻塞通信技术构建轻量Web应用;最后,结合Simulink开展半实物仿真测试以验证控制的有效性。文中提出的嵌入式能量管理系统已在杭州亚运村世纪变电站和多个工业园区投入实际应用,交付周期显著缩短,部署成本降低50%以上,性能表现良好。

      • 曹永吉,张恒旭,李常刚

        2024,48(19):139-147, DOI: 10.7500/AEPS20240111001

        摘要:针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下扰动不确定性增加和有功功率控制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计及扰动不确定性的储能系统(ESS)容量鲁棒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基于扩展系统频率响应模型,提取ESS运行功率与系统频率动态间的耦合关系,由多面体扰动不确定集构造暂态频率偏移安全约束。其次,综合考虑频率稳定控制能力和扰动不确定性,以投资成本最小和运行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ESS容量鲁棒优化模型。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法和鲁棒对等变换将模型转化为确定性三层规划的形式,并基于列与约束生成方法、强对偶理论和Big-M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牟锐,何佳伟,李斌,周博昊,张永伍,黄家凯

        2024,48(19):148-161, DOI: 10.7500/AEPS20231218008

        摘要:当分布式光伏接入的配电网发生故障时,传统功率方向元件在光伏低电压穿越以及负序电流抑制控制策略的影响下动作性能降低。文中首先分析了典型两馈线配电网保护正、反向区域发生两相短路故障时负序电流及负序电压的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光伏接入的配电网两相短路故障方向判别方法,利用负序电流幅值实现两相短路故障方向的可靠判别,并引入负序电压判据,实现三相短路故障下的可靠闭锁。进一步地,提出了判据动作定值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定量分析了光伏接入容量对所提方向判据灵敏性的影响及其最大耐受过渡电阻能力。最后,基于PSCAD/EMTDC平台进行了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判据的有效性。

      • 郑涛,马英,陈云飞,孟令昆

        2024,48(19):162-170, DOI: 10.7500/AEPS20240318011

        摘要: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策略的复杂性使其呈现丰富的暂态特征,明确VSG故障特性对构网型保护适应性分析与新原理研究意义重大。现有关于VSG故障特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对称短路和内电势恒定展开,并未涉及不对称短路场景且未计及内电势变化对短路电流解析计算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计及内电势变化影响的VSG不对称短路暂态电流解析计算方法。首先,基于不对称短路时平衡电流和故障限流控制策略,分析不同无功功率参考值影响下VSG内电势的变化特征;其次,基于虚拟阻抗环建立短路电流和内电势之间的方程,明晰内电势变化对短路电流暂态特性的影响;然后,在分析无功功率-电压环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建立短路电流和内电势之间的微分方程,通过联立上述方程即可得到内电势和短路电流的解析表达式;最后,通过数字仿真和实时仿真验证了所推导的解析计算式的正确性。

      • 杨震,杨晶显,王凯,李玉梅,刘俊勇,张帅

        2024,48(19):171-180, DOI: 10.7500/AEPS20231207004

        摘要:随着水-光互补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准确地描述水-光出力的不确定性对电网的运行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现有多源融合特性建模方法不仅存在考虑可再生能源出力时空相关性不充分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复杂应用环境下要进行先验假设,进而导致生成质量降低。基于此,文中提出了基于去噪扩散概率模型的水-光互补系统随机场景生成方法。首先,将结合欧氏距离和L2正则化的损失函数作为衡量生成噪声与原始噪声分布差异的标准,并设计适应水-光-荷随机场景生成的UNet网络结构;然后,通过对前向过程不断加噪和逆向过程不断去噪训练,捕捉水-光-荷多维变量相关性变化及波动特征,拟合其概率分布规律;最后,对多源数据协同建模,高效生成水-光互补系统随机场景。文中算例基于某地区电网实际采集数据进行测试,通过综合评估指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工程技术前沿
      • 贺之渊,高冲,叶洪波,杨俊,王成昊,盛财旺

        2024,48(19):181-191, DOI: 10.7500/AEPS20240506007

        摘要:可控换相换流器是针对常规直流输电换流阀换相失败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直流换流装备,并于2023年6月在±500 kV/1 200 MW葛洲坝—上海南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改造工程(简称“葛南直流改造工程”)中投入使用。文中首先阐述了可控换相换流器的技术需求与技术原理,对其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葛南直流改造工程的实施,介绍了可控换相换流器研制、试验及应用情况,提出了可控换相换流器电气参数、结构设计方案、型式试验方案,并结合现场录波介绍了工程调试过程中的低压加压、空载加压、人工短路等关键试验项目和试验结果,以及换流器投运后的运行情况,根据历次交流故障事件现场录波具体分析了换流器动作时序的正确性。最后,对可控换相换流器在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省域交流联络线改造等场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可控换相换流器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